2013年,邯郸市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整合资源,创新思路,全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家,认定12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科技小巨人企业121家,认定总量在全省第一。
一是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找准路径抓培育。重点通过4条途径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转型升级抓培育。邯郸市拥有各类中小企业4万余家,其中制造业企业1万余家,70%左右属传统产业。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成为该市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首选途径。为此,邯郸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调研摸底,整理出9000余家中小企业名录,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培育计划,保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围绕特色产业抓培育。围绕发展县域经济,针对特色产业各个环节,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培育更多的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如曲周天然提取物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晨光、天旭、瑞德等32家天然色素生产加工企业群体,其中规模企业已达8家;广平县围绕项目关联度做文章,聚集了香道食品、全福油脂、祥龙粮油、生泰食品、中棉紫光等11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入驻,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框架迅速建立。通过技术扩散抓培育。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承接高校科研单位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河北融阳光伏承接汉光重工“静电粉末涂料”项目,新组建了融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兰德工贸承接工程大学“高压水雾化制粉设备”项目,成立了明德机电设备公司;718所组建了派瑞节能控制技术公司,整合技术优势开展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服务。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抓培育。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主辅分离,把零配件扩散出去,把非核心工序转移出去,既可以使大型企业“收紧拳头”,集中精力抓主导产品、抓核心产品,将企业自身做强做大,又可以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邯郸美的制冷集团成功引进培育出德亨包装、金乡精密管件等30多家家电关键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我国北方第一个白色家电制造基地,直接或间接拉动了邯郸本土的钢铁、标准件、电子业、注塑业、包装业、物流运输、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延伸发展。
二是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抓提升。始终坚持培育与发展并重,不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梯次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邯郸市把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全市已建成企业研发机构135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2家。日前又有6家纳入了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晨光天然色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国家级中心已列入省部会商内容。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邯郸市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三级孵化模式。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引领,带动新材料、高端标准件、天然植物提取物、现代煤化工和新型白色家电等5个市级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态势。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组建智能装备、中药材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在谋划高端标准件、新能源汽车、天然提取物等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集中签约仪式,41家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邯郸市74家企业签订了共建研发机构协议。壮大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专利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增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企业维权援助机制,推动其专利管理达标;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国家知名品牌和省著名商标,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上下联动,规范程序,建章立制抓认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严格规范认定,确保质量。完善评价体系。邯郸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市科技局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方案》、《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家评审工作指引》等操作规范,编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家评价指标体系,明晰了各项指标的内涵和评价方法,邀请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申报企业进行打分评价,保证了认定工作的规范、高效进行。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了市县两级联动和部门领导重点联系制度。市县两级联动,就是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作用,把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突破口,纳入科技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省推进会后,科技局建立了重点联系制度,由市科技局每位班子成员分包3-4个重点县(市、区),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工作的督导调度帮扶,有效推动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申报工作。规范认定程序。完善了“四审两查一公示一备案”认定程序,即县区初审、市局复审、专家评审、领导小组会审认定及县区科技局现场核查、分包领导重点抽查。认定后在网上和所在县市区公示5天,受理各种质疑和监督,无异议后报省科技厅备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审查,规范公示备案,确保了企业认定信息的完整性、规范性、公正性与真实性。制定激励措施。制定了《201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激励办法》,对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科技项目优先予以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未经认定的中小企业原则上不再受理和推荐各类科技项目。同时,根据各县(市、区)实际完成的认定数量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年底依据各县、区完成任务量的百分比进行排名,有效提高了各县(市、区)科技局在认定培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四是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抓推进。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主管市长为副组长,科技、发改、财政、人社、商务、工信、质检、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工作会议,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数量、推进措施等列入对县(市、区)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加大资金投入。邯郸市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周转金、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5亿元。市科技局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165项,争取经费支持1.07亿元,带动企业投入7.4亿元。该市先后出台优化金融环境“六个优先”、打造诚信金融“六项制度”、鼓励企业上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开了中小企业金融创新大会,与天津股权交易所、中国投资联盟、北京貔亿投资管理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突出技术引领。建立了企业技术需求项目数据库,累计征集企业技术难题683项,及时向高校、科研院所发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58项。先后与航天科技集团、国家机械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高端人才336名,建成12家院士工作站,转化优秀科技成果180余项。注重政策支撑。在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邯郸市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经理人培训和企业上市等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