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河北省共13家企业入选,枣强县恒润集团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是枣强县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又一亮点,该县高新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已步入快车道。
依托产业基地载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枣强县是国家玻璃钢材料产业化基地,该县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大力加强产业基地科研条件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增强了产业集成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了在国内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枣强县已建立该产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研发国家名牌产品1项,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4项,已成为我国玻璃钢产业高新技术聚集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创新驱动作为传统产业升级重要抓手,全力促进玻璃钢、燃气调压器、输送机械三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在玻璃钢产业,攻克了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材料界面复合、树脂废液循环再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开发了高性能酚醛树脂、高性能碳纤维、多基复合材料,实现了基体材料、玻璃纤维、管道、模压制品的换代升级;在燃气调压器产业,以河北瑞星调压器集团公司、河北慧星调压器有限公司、河北安信燃气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组织开展了先进装备与工艺技术、集成数控等前沿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应用,加快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内品种最全、产量最大、质量最优的燃气调压器制造基地;在输送机械产业,引导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抢占国内行业制高点。目前,河北鑫山输送机械有限公司与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联合共建的制造基地已初具规模,河北奋进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与河北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的自动计量超大型输送设备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通过引进开发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节能无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发展了锂电、新能源空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了锂离子电池、电动车、储能系统、高压喷雾膜式地源热泵机组系列等新产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强化科技项目建设,彰显示范带动作用。将科技项目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瞄准国家高新技术科技重点专项和河北省高新技术重大、重点项目指南及国家科技政策支持方向,着力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的组织工作,筛选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优质项目,争取列入各级科技计划。今年以来,全县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项目22项,恒润集团的“多基结构材料复合技术研究及在高压管制造中的应用”已入围2013年国家863计划;5项已列国家创新基金,其中重点项目2项;7项已列河北省科技计划,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1项;获无偿资金资助近千万元,项目立项数量、水平及获资金额度均创枣强历年之最,在衡水市名列前茅。科技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彰显了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造社会氛围。
健全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有形载体,大力构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在玻璃钢、皮毛、机械制作聚集区分别规划建设了玻璃钢工业园区、大营国际裘皮新城、张新工业园,组建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河北省玻璃钢/复合材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连续实施了两项国家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枣强玻璃钢复合材料创业辅导基地已被认定为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先后组建了河北省玻璃钢研究所、河北省燃气调压器研究所、河北省玻璃钢研究发展中心、河北省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多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服务机构,面向玻璃钢产业正在筹建河北省玻璃钢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研究所、研究发展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新格局。
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始终把实施产学研战略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全面推进了县校、企校科技战略合作。到目前,枣强县人民政府已与武汉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对接县域特色产业学科优势明显的重点院校建立了“县校”科技合作联盟,枣强县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学、恒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共建河北省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共建协议。同时,企校科技合作不断深入。一年来,鑫山公司、科力公司、三阳公司、华强公司、敬众公司、静冈公司、奋进公司等骨干企业分别与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河北冀发地源热泵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联合建设了“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鑫山)制造基地”、河北科力冀发地源热泵研究所和国家级水(地)源热泵机组检测中心等中试基地、研发机构,联合研发了大型矿山输送机、地埋管地源热泵、多基复合大口径管道、磷酸铁锂锂离子动力电池、碳纤维刮刀等高科技产品。通过科技资源整合,推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