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创新。迎着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序曲,保定市科技系统正以出色的成绩,做着坚定而有力地回答:
9项 河北省产权优势企(事)业培育工程专利奖,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一
32项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科学技术奖总数第一
6630万元 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总数创历史新高
……
近年来,保定市围绕新能源和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建立和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实施技术装备提升、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创新等企业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目前,该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4家、各类创新平台40家、“院士工作站”7家、“十一五”期间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13636万元;带动企业新增产值460亿元。
依靠产学研合作驱动创新
紧紧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在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中,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进程,在实施的项目中,有70%以上的项目是产学研联合项目,促进了该市新能源和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去年以来,保定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国内40多所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促成了中科院电工所与市政府合作建设的“太阳能平衡系统研究与检测实验室”项目;组织实施了巨力索具公司的“深海用输油管联合研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河北奥润顺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在风电、光电领域,该市建立了国电联合动力和英利集团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截止目前,该市共拥有各类创新平台40家,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23家。
依靠对接、引智拉动创新
充分利用该市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先后建立了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新型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高校为技术源头,与科研院所对接合作为主线的区域创新体系。今年以来,保定市科技局先后组织国电联合动力、四通新型材料等22家企业参加了冀台科技合作、(香港)投资洽谈会、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中俄蒙科技展和秦皇岛全国科技成果巡回展等科技对接活动,累计参展项目35项,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新建了河北立中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四通新型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院士工作站”。其中企业建站6家,累计吸引院士29人、博士学位以上专家116人。近期,河北产业园与大正太阳能的产学研合作已初步完成、英利集团等4企业申报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通过初审。该市新能源龙头企业已开始与国际研发机构共建世界级研发中心,形成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的发展态势。
依靠争取项目带动创新
“十一五”期间,该市累计组织实施产学研项目1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省级项目79项,获资金支持7006万元。有80%以上的项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专利,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提高了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和全市产业技术水平。去年,该市完成了“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成功申报了全国唯一的“新能源与输变电产业集群”,国家科技部将连续3年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已获支持资金7235万元。“十一五”以来,在该市实施的100多项产学研项目中,政府共投入资金9827万元,拉动企业前期投入23亿多元,项目全部完成后可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人数20000余人。
依靠科技服务推动创新
随着《保定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保定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出台,该市高层次人才创业、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及自主知识产权奖励等措施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市科技局还建立了企业现场办公会制度,推行科技管理公开制和服务承诺制,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两年来,该局先后到保定华之澳光电有限公司、标正机床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场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华之澳现场办公会”创新了“推广展示地产品”的工作模式;“澳润顺达门窗公司现场办公”更新了国人对“门窗”的传统认识,同时为该企业解决国际科技合作资金900万元;“标正机床有限公司办公会”在该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并引起了省领导高度重视,赵勇副省长批示,协调解决该企业扩大规模用地问题,为企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市科技局提出了“1187”的发展思路: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区域自主创新,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