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谋划包装大项目、好项目,力促产业升级
围绕石化、管道装备、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组成工业、农业、社发三个调研组,深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走访重点企业100多家,筛选了明珠公司锂电隔膜、核电站核岛主管道国产化、SC切石英晶体频率片技术研发、国家级新药复方电解质平衡溶液研发、精密高效数控机床、高钢级螺旋埋弧焊管生产线、高回弹泡沫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小麦、夏玉米两熟一体化节水省肥高产农作物集成与示范等重大科技项目60多项,截至目前,已上报科技部部、省科技厅各类计划项目118项。其中河北远贸进出口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合作项目“切石晶体频率联合开发技术”、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与乌克兰合作项目“中乌现代果园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合作开发”、沧州三利食品调料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合作“鸡精产业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上报了科技部,“泊头梨果产业升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已通过省科技厅评审,上报科技部国家富民强县项目,推荐到省厅国家级重点新产品8项。目前已到位项目共35项,资金124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530万元,省级26项,710万元。宏润重工5万吨热挤钢管液压机组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资金150万元;14个项目获省创新资金255万元,9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530万元。
二、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发展新兴产业
围绕主导产业,筛选100家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一是深入企业调研。由局领导带队分批深入全市科技型企业,进行深入摸底调研,筛选了100家创新型企业作为培育对象。二是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科技型企业向高新区聚集,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举办了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会,60多家科技企业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会。现正在组织申报2011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截止目前,沧州市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三是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从科技三费拨付535万元,重点支持河北华戈、新宝丰、华斯、东塑等10个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荐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项,资金530万元。同时谋划新建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总数达到20家。河北省地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合格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增至5家。
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重点扶持了市开发区孵化器建设,推荐申报为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创新示范机构,协助孵化器培训在孵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创新型企业5家,申报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项,省支撑计划1项。二是推进高新区建设的步伐,协助高新技术开发区认定为省级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三是大力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组织孟村弯头管件、黄骅模具、南皮五金机电等三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申请加入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联盟。帮助运河、新华等生产力促进中心完成组建、报批及ISO9001认证咨询等工作。河北技术市场沧州版块共发展企业会员400余家,发布会员信息600多条。
四、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
一是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正在与燕山大学、河北大学、省科院协商沟通,拟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明确具体的合作项目。二是筹建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和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完成两个产业调研工作,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摸清了制约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与院校、企业沟通协商,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难题。
五、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一是在宣传媒体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与市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拨付10万元用于全年系列宣传活动,目前正在电视台、沧州日报开展科技创新典型企业和领军人物宣传活动,已制作播放了4期。二是制作小麦抗旱管理专题片。针对春季旱情严重,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知名专家对我市的小麦旱情进行了会诊,并制作了“春季小麦抗旱田间管理技术”专题片,在市电视台连续播放14次,指导全市农民抗旱。三是贯彻落实国家、省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四是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9家企业成为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五是筹建沧州市科技馆。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将正在建设的博物馆第三层作为科技馆,建筑面积5900M2。成立筹建小组,目前基建项目已启动,正在着手科技馆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选工作。六是完成了科技成果评审工作。改革了评审方法,实行专家网络评审,从省专家库遴选的相应专业30名专家通过网络对参评项目进行评审,计算机自动计分并排序,管理人员不再参与评审,保证了评审工作科学、公平、公正。同时,修订了《沧州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提高了奖励数量和力度,重奖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